2005年8月16日,习近平曾在“之江新语”专栏这样阐释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0年后,在论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章中,这句话被频频引用。而现在,习近平已将文化自信视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有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明确地阐释文化的价值与力量,异常坚定地推动文化的创新与进步,直白晓畅地表达对于文化的信心与信仰。
1.硬实力不行,一打就败;软实力不行,不打自败
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颗卫星以先贤墨子为卫星命名,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杭州G20峰会开幕当晚的文艺演出,让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们在西湖,感受“最中国”的文化梦境。在上海,带有浓厚美国文化印记的迪士尼乐园刚刚在中国开张,习近平在贺信中说,它展现了“跨越文化的合作精神和顺应时代的创新思维”。
无论是面向世界的自信展示还是接纳包容,文化软实力用无远弗届的影响辐射,显示着它在今日中国愈发突出的存在感。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其道路命运休戚相关。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以往对“软实力”解读,更多地局限于“文化”。而习近平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阐释,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包括文化,也将价值观、制度等融入其中;不仅将文化视作政治、经济、思想理念等的本源与底色,也将政治、经济、思想理念等的成就,视作文化的能量来源。
可以说,这种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扩展融合,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打开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也无声地流露出强大的自信。
2.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在诸多新提法、新阐释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对当代政治学说中颇具影响力的“历史终结论”作出直接回应:“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
他充满自信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有研究者分析,习近平的“文化软实力”观,可以解析为“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其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习近平视野中的文化软实力本体。
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制度软实力,以制度软实力为力量支持。制度的感召力、制度价值的影响力就是文化软实力,中国制度实质上也是中国形象。
在习近平看来,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他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习近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无疑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而提出有益于人类社会探索更好制度的“中国方案”,也必将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更加坚实、坚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永不贬值的“硬通货”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曲阜考察,来到孔子研究院,他翻阅《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位,已成为他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无论在国内活动或是外交场合,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古文章句、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习近平曾这样解释那些脱口而出的古诗文经典的意义——不是装饰修辞,而是基因传承。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否则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贫血症”。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将共产党在95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历史与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为一体,并将中共的历史置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加以审视。他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贯通古今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
4.核心价值观决定软实力有多“硬”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在这个文化兴国的时代,全球竞争在继资源竞争、资本竞争之后,进一步演变为文化竞争。而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
在习近平的文化软实力定义中,核心价值观是灵魂,是塔尖,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他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举行第13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的崛起绝不能只是硬实力的壮大,更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优势与正能量。这是世界大国崛起之路的共同规律。只有在与各种文化不断交流、对话、博弈中完善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表达,彰显文明、民主、开放、和谐与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为构建世界价值体系、引领世界价值走向作出贡献,才能使文化软实力确实硬起来,大国的地位真正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