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市将改变传统蔓延式发展模式,按照“西展、东控、北优、南拓”总体策略,拉大城市框架,培育组团式、紧凑集约、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
总体上形成“一城(聊城市中心城区)六区(六个城市功能区)”布局结构。
记者从聊城市住建局了解到,未来我市将改变传统蔓延式发展模式,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适当增加工业、绿地用地供给,合理调减公共服务管理与道路用地比例,逐步解决商业服务业用地结构性失衡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引导工业用地整合和置换,逐步将工业搬迁至城市外围,尽量避开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城市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湿地保护区等地区,优化城市内部和周边的生活、工作环境。
北部工贸物流区
北部工贸物流区是以工业、贸易和仓储物流为主的特色功能区。重点依托现状商贸物流基础,发挥铁路站场优势,打造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流通及现代物流基地。
西部新兴产业区
西部新兴产业区将以能源仓储区和战略新兴产业预留发展用地为主,并适当发展部分配套性的生活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仓储物流,预留产业发展空间。
中心生活服务区
中心生活服务区将承载城市目前最核心的商业、商贸、文化服务、医疗和生活居住功能,以及以古城、东昌湖为核心的旅游服务功能。应依托现有基础积极对传统职能进行升级,以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商贸、生活居住为主,成为区域消费性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重点控制强度、疏解交通、保护文化、有机更新。
开发区产城新区
开发区产城新区为城市东部副中心,先进制造业、钢管为核心的生产物资交易区,空港物流区。重点整合现状用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打造产城一体化示范区。
高新区产城新区
高新区产城新区涵盖高教文化区、市级体育中心、高新区产业园区等多个功能片区。重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集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部旅游商贸区
南部旅游商贸区是涵盖城市南部副中心、高铁站前商务办公、环金龙湖的休闲度假养生与旅游服务等功能的城市新兴功能区。加快行政文化中心建设,以行政办公、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旅游、高档居住为主,打造生活服务业中心。
此外,在生活空间上采取分类型区别对待的原则,有重点地分片整治,逐步改造城区内老旧居住区和村庄,整合城市居住用地,并配套相应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行以货币配租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廉租住房建设。
在生产空间上避免对生活居住的污染和干扰前提下,引导部分园区职工生活用地和产业用地混合布局,减少长距离的钟摆式交通。按照工业门类及产业链分工,组织相关产业向同一园区集中,为提高工业生产整体效率和协作水平提供空间支撑。
以区域防护绿地通廊为骨架,结合沿河流深入城市内部的绿楔,城市内部公园形成“网状、多点”的绿脉网络;在东昌湖-古城重点地区打造形成中心绿核,结合金龙湖及其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塑造重要的城市生态斑块。
一心两带四区多节点多廊道
我市规划构建生态网络
据介绍,我市未来规划构建“一心两带四区多节点多廊道”生态网络,保障全域生态安全。
一心:指以古漯河湿地为主的区域性绿心,构建永久性生态保护区,打造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
两带:指依托南北向京杭大运河和东西向国道G309的区域性连通与隔离保护带,形成生态安全格局的主体框架。
四区:为南部沿黄河生态重点保护区、西部黄河故道生态保育区、西南部生态发展控制区和东北部的生态发展协调区,以增强水源涵养,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保护任务。
多节点:为水源地、森林公园、湿地和大中型水库等其他重要生态源,根据相关保护要求进行保护。
多廊道:指由交通干线、水系防护林带贯通生态节点形成的多条廊道,共同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本底。